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莆田六中 >> 校务管理 >> 政策文件 >> 正文
莆田六中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5-10-08】 【作者:/来源:办公室】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莆田六中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

加速内涵发展        提升学校品牌

-----莆田第六中学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莆田人民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纲要和《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精神,在广泛征求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分析

(一)学校概况

 莆田六中创办于1924年,1959年被确立为福建省重点中学,20016月被评为“福建省一级达标学校”,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连续八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先后荣获“福建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等省级以上集体表彰近百项。现有教学班45班,教职工197人,学生2297人。

 过去五年,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艰苦努力、务实苦干、奋力拼搏,学校较好地完成十二五规划,凭借师资强、校风好、质量高而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并以优质的办学成效在市内发挥辐射作用。

(二)办学成绩

 1.品牌效应初步彰显。学校传承创新90多年的办学理念,几经积累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品牌效应,在莆田已经成为学生向往、家长首选、同行羡慕、社会赞誉、学生放心的一流学校。

2.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我校2011年高考应届考生741人,上一本254人,上二本443人,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2015年上本一线人数共计363人,本一上线率达44.10%,做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3.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干部队伍德才兼备、崇尚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实干精神、攻坚精神、团队精神、超越精神;教师队伍凸显师德修养高尚、教育思想先进、教育教学水平突出、科研能力较强、勇于创新、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后勤员工队伍彰显爱岗敬业、爱校如家、服务意识强、业务水平高

 4.德育工作成效明显。学校德育思路清晰,年段德育措施科学合理,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全校学生整体上来讲,身心健康,精神焕发,思想进步,积极阳光,健康向上。

 5.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传承。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课外兴趣小组,逐渐演变成地震测报、灯谜、集邮、心理、书法、动漫、文学社、楹联等众多学生社团,各社团在“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落实“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办学目标,使六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进一步张扬,形成“积极、阳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6.硬件投入不断加强。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不断加大,校园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绿化始终保持在高水平,整个校园如同公园一样美丽舒适。

 (三)办学优势

 1.先进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引领,牢固树立“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 “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育人目标,推进学校的优质发展。

 2.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拥有90多年的办学历史,莆田人爱拼敢赢、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已深深地融入学校的文化血脉,在几代师生薪火相传中,内化为教师干事创业和学生发奋学习的原动力。

    3.完善的办学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办学机制不断完善。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了梳理、修订和完善,汇编成《莆田六中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政治核心、党员先锋模范、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   

 4.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现有教职工197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中高级教师占教师队伍的82.23%,拥有市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骨干教师14、省级骨干教师1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特级教师1人、省名校长培养人1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等已初步形成梯队式分布,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5.清晰的科研思路。学校启动了教科研活动,动员教师积极申报、开展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形成了较浓厚的科研氛围,课题研究已成为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鼓励教师从实际出发努力进行教育创新,实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务实的德育工作。“十二五”期间,我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为指导,以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以德育科研为抓手,依托社会机构和社区,构建人文和谐优美的德育大环境;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平台,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形成我校特色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7.完善的办学条件。近几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各种场馆设施、信息设备、实验器材陆续配齐配合,不断升级换代。学校环境的美化、绿化、人文化工程齐头并进,有效地满足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基本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和谐共融的育人环境。

(四)办学短板

1.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高级教师岗位数不足问题,影响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还很艰巨;教师的教育视野和学术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展,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名师数量不足,打造一支个体拔尖、群体优化的教师团队成为“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2.生源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随着莆田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心城区进一步扩容发展,大批人口迁居市区,使得众多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外就学,涵江初中生源锐减,伴随着生源数量的下降,生源质量也在下降;在整个市区内,优质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处于被偏远化的我校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高中录取线明显偏低。

3.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学校大部份设施设备是在2001年争创省一级达标校时备置的,至今已十几年。新技术的发展、师生人数的增长、设置的老化等都急需为下一步的教育现代化进行改良与完备;智慧校园、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历史教室、地理园艺术教育的专用教室设备设施十分缺乏;图书室、实验室、电教室、绿色网室仪器设备、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添置、完善。

4.课程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教科研研究的深度、高度不够,广度不足,实效性不强;校园网络、资源库建设、教育信息化有待进一步加快;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处于起始状态,有待认真规划,规范开发;如何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和完善“活力新课堂”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稳步向前,大幅提高,但与省内名校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热切期盼尚有一定差距;如何保持优势,再寻突破,提高办学质量仍是学校重点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   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为高校输送更多优质学生,为莆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把我校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二)学校精神

 1.办学理念:为成长奠基

该理念阐释为:“成长”即教师成长、学生成长及学校发展。即重视塑造人格、发展个性,使师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校的内涵得到不断的提升。“奠基”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师生奠定成人、成才的基础,为学校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育人目标:全面发展,发展特长

3.治校方略: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

4.校训:团结、求实、创新、竞取

5.学校“六风”:

校风:文明和谐,求真达美

 教风:启智善教,教为不教

 学风:善思乐学,学为自学

研风:互研互促,合作共赢

    政风:严格规范、高效创优

    党风:清正廉洁,创先争优

    (三)办学总体目标

  

1.把学生培养成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道德高尚、情趣高雅的富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高素质人才。

2.把老师培养成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开明睿智、公私兼济的富有创新性和国际竞争力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

3.把学校办成底蕴深厚、管理科学、品质上乘、特色鲜明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名校。

(四)具体发展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1)加强学生的理想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道德高尚、情趣高雅的人。

2)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教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高素质人才。

3)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师发展目标

1)塑造教师良好师德形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每一位教师懂得教育教学工作其实就是为学生、为家长、为社会服务的工作,教师应有服务意识,要让教育成为爱的教育,要用爱心去培育学生的爱心,杜绝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要努力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教师。

2)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以校本教研平台作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扎实推进课程改革,以新课程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与能力,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引领教师的个性发展。

3)培养教师教育管理能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也是自我提高管理能力的过程。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是肯教书、能教书、会教书的人才,也是要懂管理、能管理、会管理的人才。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成为管理型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

3.学校管理目标

1)明确学校一训六风。学校的校训确定为团结、求实、创新、竞取,校风为文明和谐、求真达美,教风为启智善教,教为不教,学风为善思乐学,学为自学,研风为“互研互促,合作共赢”, 政风为严格规范、高效创优, 党风为“清正廉洁,创先争优”。各项活动都围绕一训六风开展,以一训六风为标杆和要求,努力达到一训六风的目标要求。

2)加强制度建设。坚持长期有效的工作制度,完善存在漏洞的规章制度,创新时代要求的制度,让制度化管人与人性化管人相结合,让各项工作在规章制度的规范下有序推进,提高效益。

3)规划校园环境。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硬化校园,对学校布局进行因地制宜的重新调整与规划,彰显学校的悠久历史文化,突出学校的现代个性与特色,让校园风貌与教育教学要求协调统一。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2017):强抓机遇,统一认识,发展内涵。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统一认识,分析现状,查找症结,夯实基础,强化措施,发展内涵,巩固成果。

第二阶段(2017-2019):科学管理,提升品位,形成特色。

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落实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学生有特长、教师有专长、学校有特色的和谐校园。

第三阶段(2019-2020):提升文化,打造品牌,争创名校。

提炼社团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把学生培养成富有科学精神、人文情怀的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高素质人才,把老师培养成富有创新性和国际竞争力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把学校办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名校。

(六)实施路径

1)以德育为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完善“传承”与“现代”相融合的校本化的年级序列目标,扩大学生自主成长的德育空间。

2)以课程为中心。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优化二次开发,整合模块序列,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学校课程体系,倾力打造特色课程。

3)以课堂为载体。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关系的变革要素,多元评价新课程体制下的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修习方式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以管理为动力。优化组织机构,组建管理梯队,促进团队成长;规范工作制度,发挥章程力量,优化集约型扁平化管理。

第三部分   任务目标及其实施策略

(一)学校管理

1.发展基本目标

遵循“规范高效”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以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参与下的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在科学决策的民主性、合理性、公正性、实效性基础上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和各机构管理功能,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有序的、和谐的、民主的学校制度。以人为本,实行“法治”,倡导“德治”,讲究“情治”,注重考核与激励,创建团结合作、开拓创新、和谐奋进的校园氛围,形成依法治校、规范办校、管理高效的新局面。

2.主要实施策略

1)加强党建工作,打造坚强领导班子,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班子建设坚持以理论学习为抓手,引领思想,更新理念、谋划全局;坚持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建设班子,培养干部;坚持以制度建设为关键,民主团结、科学决策;坚持以作风建设为保障,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积极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通过共同努力,持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校长负责制,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的规范办学的有关文件规定,在收费、师生评价、减负、招生、校务公开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实行校长责任制,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健全行政例会制度,不断加强学校行政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继续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子女的课余生活,尊重子女有益的兴趣爱好,保障休息时间。

3)深化教师聘任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根据上级相关规定,严格核编,继续实施并切实做好教师聘任制的相关工作;根据学校发展,规范合理地完善《教师职务聘任考评实施方案》;进一步建立部门、年段管理目标责任制,处室负责人为相关处室行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年段长为年段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理顺处室与年段的关系,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强化目标管理与考核,关注细节,注重过程,突出实效。

4)构建精细化和人性化有机结合的学校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各部门精细化管理制度、方案,构建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处室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完善处室功能,全面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莆田第六中学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加大依法治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各项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对处室、年段、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个人的考核评价机制,继续完善《绩效工资考核细则》,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5)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支撑,逐步推进管理数字化、高效化。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把学校的管理要素与项目系统纳入到信息化的轨道上来,形成一个规范、高效的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加强硬件配套建设和网络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体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推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跃升。

(二)教师队伍建设

1.发展基本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校本培训为依托,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培养并构建骨干教师梯队,培养出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并发挥好辐射作用,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和人才支持;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努力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人才。

2.主要实施策略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榜样的力量和模范的引领,学校每年通过师德讲堂、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评先评优等活动,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从而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同时结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从制度上为师德师风的建设提供保障。

2)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学校健全学校——教务处、教研室——­研组——教师四级工作管理网络,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好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学习培训,邀请专家举行专题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务处、教研室通过组织骨干引领以及二级培训以达到培训成效最大化;教研组通过日常的教研活动备课活动、听评课活动等,带动全体教师团结一致、积极进取;教师通过个人反思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3)本着“为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整体规划和设计,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一批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队伍,为构建有莆田六中鲜明特色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4)打造骨干名师队伍。通过学校二个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结合莆田市对名优教师的考核管理,鼓励教师不断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从而打造理论型专家型学者型的优秀教师群体,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青年教师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未来。学校立足校情,积极营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成长氛围。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骨干教师为龙头,进行业务培训学习,并通过“结对子”方式,使年轻教师能得以迅速成长。

5)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引导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教师快速发展,从而形成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教师工作体制机制。

6)鼓励教师通过参加研究生教育等形式更新知识结构,优化教师职称与学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到2020年,教师研究生学历(学位)比例提高到15%,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不少于50人。

(三)德育工作

1.发展基本目标

树立“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明确“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育人目标,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本着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德行兼修,全面发展的精神,开展以“诚信品质、责任意识、刻苦精神”为重点的价值观教育,强调“修身在于静,养德立于淳、治学贵于勤”,不断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建设德育工作团队、形成德育工作品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求真务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2.主要实施策略

1)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有关德育工作的法规和政策,制定工作措施。

2)建立校长——中层机构(政教处、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等)——年段长、班主任的三级管理体制。各处室要坚持“德育为先”的思想,把德育工作融入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程之中,落实在制度、教学、监管和后勤保障等各环节之上。

3)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机制和奖励表彰制度。重点考核德育工作开展情况、德育建设平台、班队效能、班风及学风、学生风貌(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和精神)、教师育人等六大方面,并构建并不断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4)继续完善德育队伍建设。精筛人员,将师德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与长效化。着力重视德育工作者的各类培训,积极采取引进专家或走出去的办法,通过理论学习、教育实践、经验交流、总结反思相结合方式,保证教育的成效。细化导师制,提高针对性与有效性,切实促进学生各方发展。

5)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建和谐德育工作环境,注重发掘利用校园景点的育人因素,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楼外内的德育设施,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发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平台作用,通过“人文青璜山”、《青璜乳虎》和《心苑》等校园刊物,积极宣传弘扬先进典型,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合唱比赛、游园活动、运动会、毕业典礼等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和谐、宽松的育人环境,将德育教育工作有机融入。

6)细化德育年级目标。高一年级:实施成人教育,侧重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规范;高二年级:实施成才教育,侧重于成长动力教育。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注重全面发展。高三年级:实施成器教育,侧重于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开展以“诚信、责任、刻苦”为重点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人格不断完善。

7)加强德育活动实施。立足于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之上,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以优秀美德传承和传统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举办学习传统美德故事;摘抄美德名句;开展“读名篇、诵名言、品名曲、书名句、仿名人”等活动,使经典内涵入心入脑,切实提升人文情怀。

   (8)夯实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延伸活动内容,拓宽活动领域,通过游学、研学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融入社会,贴近生活,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体验、探究社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认知社会,理解社会道德要求和人生价值,进而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培养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机遇,奠定了基础。

   (9)贯彻落实他律,养成自律习惯。全体学生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统一思想,明确要求,提高意识,规范自我,发挥学校的教育与监管手段,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与评价,切实让学生将自我教育、自我要求与规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逐步将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内化。

   (10)创新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强调每一位教师都负有教书育人的责任,都是学校德育的工作者和学生成长的导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德育内容的渗透,挖掘和梳理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将课堂作为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传统文化和道德礼仪教育的主阵地。联系学校社团、生涯规划,针对学生不同兴趣有机开展德育工作,将教育渗透到课堂内外。

   (1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课堂教学、课余心理咨询、游园活动等工作方式,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学教育各环节,大力普及心理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积极主动与同辈、长辈沟通、交流与相处。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有效的缓解或解决途径,帮助学生控制情绪,化解学生冲动言行,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另一方面运用心理暗示法等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12)加强安全、法制教育。坚持安全、法制教育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通过安全教育材料(读本或影像等资料)、校园网(广播)、宣传栏、展板、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法制内容,提高学生的学法、尊法、用法意识。通过安全应急疏散演练、灭火器等防范器材正确使用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应变技能,确保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

   (13)注重多渠道延伸,形成全力增强协作力。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力量,强化德育效果,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点一线管理制度。加强家校联系,保持家庭与学校育人步调一致,共同做好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同时还应注重向社会延伸,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游学或研学等活动,并聘请学生家长、司法机关有关专家等校外人员来校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社会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改革

1.发展基本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学工作,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 “为成长奠基”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育人目标,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个性化、可持续的发展;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学方式,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和谐课堂、智慧课堂,实现增效减负;规范教学行为,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启动相关研究工作,推进学校特色教育发展。

2.主要实施策略

   (1)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并完善科学的学校课程体系。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推动学校课程的多元化,努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课程体系构建力求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1)多样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课程结构;(2)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内容;(3)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构建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校本课程与社团活动相互融合、共生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社团活动课程化、校本课程特色化,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同时为应对多样化课程改革要求,开展选课走班制度的研究与实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课程特色。

要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学校与家庭、社区、企业间的联系与互动模式。广泛发掘社会资源,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力争到2020年,建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源库,开设一批省级以上网络精品课程。

(2)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大力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校”。鼓励教师参与各种教科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室、教务处为具体责任部门,进一步加大“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派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级学科培训,尤其是要充分利用福建基础教育网、海西教育网等远程网络培训,共享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同时要利用我校校友资源,加强与上海、浙江等先行改革试点省份的教学交流,选派教师到名校跟岗学习。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专业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深入学习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研究、探索其落实与培养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考试大纲》的研究,研讨、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完成各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以及评价办法。各教研组要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定期选编各科有关学习资料,介绍信息动态,推介校内外相关案例,通过发现案例、评析案例,模仿案例、创新案例等有效活动,促进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认真开展教学与评价,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进一步探索优化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发展。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式。根据各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将教学内容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创设关联生活、任务导向的教学情境,以此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着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智慧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形式。把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引导和支持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继续推行包括市级教学公开周在内的课堂全开放制度,在常态课的研讨中,强调关注学生、关注事件、关注过程等三种取向,在课堂的观摩研讨中,准确把握教学深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4)大力推行“分层教学”与“校本作业”。

教师要依纲悟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承认个性,根据各类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在教学内容、节奏、深浅度、作业及各类练习的难度方面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精选、精编校本作业,分层、分类推进教学。同时要积极做好“培优辅差”工作,避免出现尖子吃不饱,而后进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切实做好抓中、促上、带下,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不同程度的长进。

(5)大力开展传统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的研究,探索基于网络的学习评价与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结构,教室、各功能室配置信息化教学设备,教师每人一部笔记本电脑。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团队,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开展信息技术与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所有教师均要熟练掌握班级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操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继续与有关教育资源网站签约,共享海量教育资源,努力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之间信息互联的平台,促进家校联系。要充分利用学校阅卷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

(6)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

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从备课、上课到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的各项教学常规和管理制度;完善从课前预习到课后作业的各项学习行为要求;完善以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务处、各年级、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分工负责,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督查、指导和评价,并引领教师在观摩研讨中进行同行评价,在总结反思中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评价及时总结成果和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教学质量检测监控办法。规范学生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和组织工作,不断提高学业检测的信度和效度,为质量分析评估提供可靠论据。要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市教研部门开展的统一调研测试。各类各次学业检测后必须认真分析、评估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将通过常规听课、学科专项调研、学生学科竞赛、听取学生意见建议等方法,加强对教与学的过程性观察评价。

(7)加强艺术、体育教育,广泛开展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实现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育人目标。

切实开展艺术教育,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开齐、开足相关课程。将美育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通过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开设等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艺术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素质协调发展。

进一步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构建健康和谐、彰显人文特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精心组织,注重实效。要把“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校园电子屏、橱窗、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进一步发扬我校传统特色项目,加强对校田径运动队、篮球队、排球队培养训练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争各级体育竞赛成绩再上层次。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范体育教学和“两操”管理,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确保我校学生体育成绩的合格率、体育锻炼的达标率。

(8)开展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选课走班制度。

2014年9月起,浙江、上海率先进行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即将在全国推广。教务处、教研室要启动相关研究工作,关注、收集有关改革信息,结合我校实际开展研究工作。在我校原有选课走班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分层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分层教学的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建立开放的生涯教育体系,包括生涯课程、生涯实践基地、生涯讲坛、咨询指导、学科渗透以及项目研究等。

探索学校基于新课程和新高考的教学管理平台的建设。我们要加大力度对教育信息、校园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聚合更大范围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适应新课改需求的集管理、教学、教研、自主学习四维一体的数字化校园平台。

(五)教科研工作

1.发展基本目标

“教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同时教育科研的任务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此,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战略目标,建设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教科研体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围绕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面提升学校品位,积极开展校本教科研活动,推进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使教科研工作有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高度。

2.主要实施策略

1)建立健全教科研的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培训制度、教研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办法等教育科研的制度。形成既有自己特色又符合教育科研规律的校本开发和实施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等。注重知行合一,提倡在实践中研究体验,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要求各教研组均有校级以上教科研课题,80%教师有个人研究课题或实验项目。同时,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提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认真做好经验总结、寻求理论支撑,进而把课题成果上升为教育教学论文,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论文竞赛评选活动。

2)加强校本培训,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增强教研教改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实效性、针对性,以达到以研促改、以改促教、以教促学。积极构建教科研平台,举行教学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增进教师间交流合作,使教育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学术交流,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不断提高我校的教科研水平。

3)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运用现代教育装备,认真组织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课例研研究课、观摩课等,开展课后磨课、评课,促进广大教师教学方法的全面出新。

4)展示优秀教科研成果。要通过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课活动、汇编教育论文集、课题成果集等形式,为教师们提供教育教学思想交流的平台,充分展示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5)加大教科研投入,建立教科研、校本作业等信息系统,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

(六)教育信息化

1.发展基本目标

贯彻执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莆田市“十三五”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积极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及数字化应用。实现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提升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2.主要实施策略

1)健全机制,规范制度,科学管理。围绕可持续发展、协同创新理念,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深入推进信息化学校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技术支持。

2)添加硬件设备,改善校园数字化环境,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每间教室采用“班班通”,实现校园环境(网络、终端、应用系统、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彰显数字校园文化,为校园信息化应用服务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3)构建和完善学校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平台,采用校园OA、学籍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学分认定、网上选课、智能排课、智慧教学、教师考核、师生考勤、后勤(财务、食堂、场馆、学生公寓、维修等)管理等等,优化学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运用光大网上阅卷和极课大数据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测评、数据分析与教学改进机制;利用校园门户网站、微信企业号和校讯通平台,加强家校互联互通。

4)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数字资源建设及应用,实施微课、翻转课堂、校本特色课程等数字资源系统化建设与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常态化和特色化应用,实现优质数字资源共享。

5)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开展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智能化课题研究,在数字化教学、班班通应用、移动学习、云平台及服务、网络远程研修、信息化管理、大数据评价等方面,探索学习方式、教育模式、服务方式等互联网+教育的创新应用。

6)积极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7)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合理利用各种终端平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安全、合法和负责任地使用学校数字化管理系统,同时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为学生的健康多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七)办学特色

1.发展基本目标

在九十多年风雨办学历程的深厚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传承学校传统,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实“全面发展、发展特长”的育人目标,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培育专业+专长的教师,创建规范+特色的学校。为此,学校将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在辅导教师的安排,社团的选定,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学生在社团的历练中形成深厚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体特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行为自觉,使学校特色充分彰显。

2.主要实施策略

   (1)积极构建基础性与选择性、校内与校外、感受与践行双向互动的社团体系,不断提升以实效性为核心的社团活动水平与品位,为学生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搭建与优化各类平台。

   (2)鼓励教师向“专业+专长方向发展,鼓励教师学习新技能,鼓励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培养自身的特长,以便更好的胜任社团的指导工作,从而构建学校人才高地,建立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3)外部借力,充分利用家长和校友的资源或聘请当地有特长的志愿者作为学校社团的校外辅导员,切实提高选择的范围和质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

    (4)推进社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完善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细化完善社团宣传、奖惩等管理细则,规范社团管理。

    (5)培养骨干,加强社团队伍建设。做好社团负责人培训。以社团集中换届为契机,组织开展拟任社团负责人培训,通过集中授课、榜样讲堂、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社团未来负责人。定期召开校内社团负责人大会,以促进社团间的沟通交流;选派优秀社团骨干赴兄弟学校开展交流活动。

    (6)优化对学生社团的后勤服务,为学生社团落实办公场所,配备社团活动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以保证学生社团有充足的空间和资金开展活动,以服务的一流来确保一线各项工作的一流,确保人财物对学校持续发展、特色兴校的支撑与保障。

()后勤保障工作

1.发展基本目标

围绕“为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利用“互联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强化服务意识,完善学校后勤服务体系。着力创建省级示范性高中,强化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和更新,打造“智慧校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后勤保障。

 2.主要实施策略

1)创新后勤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精致、科学、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就是育人,后勤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健康成长服务。在工作中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管理顺畅、反应迅速,做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2)加快教育场馆建设。拟投入1000万元,按照创建省级示范校的要求,高标准配置校园设备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如建设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历史专用教室、三D打印实验室、VR虚拟技术体验馆、现化生实验设备等功能馆室;注重原有的校园校舍的升级改造,完善各功能室及学习、生活、体育设施,建设数字图书馆阅览室,添置体音美及医务室设备,完善食堂设施设备,实施明厨亮灶制度。

3)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国家大力倡导教育与互联网融合的有利时机,在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下,对现有校园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完成智慧校园平台建设。把校园建成教学、管理、生活高度信息化的数字校园。

4)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充分挖掘九十多年办学的深厚历史积淀,拟建设“瑶山书院”“校史展览馆”“旧校门配套景观”等校园人文、历史景观,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办学品位,营造宜教宜学宜居的和谐校园。在校园已有绿化31034M2的基础上,将在挡土墙、围墙边种植三角梅、迎春花、炮仗花等藤本植物进行立体绿化,不断加大对百年古松树的保护,形成“历史积淀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花园式校园。

5)建设完善的后勤体系。在学校党总支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财务纪律。管好用好办学经费,让办学经费发挥最大的效益。严格财经制度,做到程序规范,帐目清楚 ,开支合法合规,坚决杜绝浪费。

(九)党工团建设

1.发展基本目标

学校党工团工作紧紧围绕教书育人,创新工作机制,在推进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上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形成特色,创建品牌。

2.主要实施策略

    (1)完善“服务师生”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党工团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党工团共建活动,完善各项服务制度,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服务”的系列活动。

2)开展以“提高教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教育活动和以“弘扬学校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形成有效的党工团员及教工素质的教育机制,提升教职工素质。

3)建立以“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机制,促进依法治校。

4)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党工团共建新模式,提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5)总结推出党工团共建中有六中特色的工作,形成比较有成效的党工团建设的品牌,增强党工团组织的影响力。

(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交流和示范辐射作用

1.发展基本目标

办学具有开放视野,能积极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协作,吸收运用先进教育发展成果;开发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多形式为兄弟学校提供支持。

2.主要实施策略

1)探索与优质学校教育合作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加强与永春一中、江西临川中学、衡水中学和上海市西中学等省内外名校协作,优势互补,交流沟通,互相促进。

2)充分发挥一级达标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每学年组织全市教学公开周活动。不定期在我校举办课改示范课活动、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考试评卷等教研工作。

3)开发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发挥林金沂工作室优势,多形式为社区和兄弟学校提供支持,积极帮助社区开展活动和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第四部分  保障体系

为了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五年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障。

(一)组织保障

1.成立莆田第六中学“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长:黄武强

常务副组长:徐启明 

副组长:郑伟山  李永清  陈开中

  员:刘    陈国强  肖国勇      邹志涵  蔡志扬    

        朱宗伟  黄荔葵  杨向阳      姚春海  张向阳

        郭建红  教师代表   家长代表  学生代表 

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的协调、领导工作,制定年度推进工作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到实处,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规划。

2.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3.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对规划进行全面审议,并提出修订和调整意见。

(二)机制保障

 1.运用学校已有的制度并根据需要制定新的制度和政策,形成规划实施的导向机制。

 2.坚持做好自我评价和反思,形成动态评价机制,及时调整规划和改进工作。

 3.积极主动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督导,以及社区、家长的监督、支持和帮助,形成长效的机制。

 4.在校长领导下实行三级责任制,即校长—主任—年级、教研组长责任制,使学校管理团队化,规划推行实效化,运行机制畅通化。

(三)队伍保障

1.学校的科学发展关键在教师,争取上级在人才选拔、分配政策上的倾斜,不断补充新的血液。

2.加大内部挖潜的力度,注重教师的管理和培养,做到人尽其用。

(四)经费保障

 1.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调整经费使用结构,编制好财务经费预算决算方案,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争取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对学校的政策倾斜,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使学校每一项设施都服务于学生、服从于学校的主动发展。

 3.坚持勤俭办学,厉行节约,有效使用和维护学校现有设施设备。

(五)服务保障

 1.加强并完善基础设施,确立“管理是服务”的观念,强化服务队伍建设。

 2.完善服务体系,精心设计,为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功能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温馨文明的美丽校园。

()规划的执行、监控与评价

1.建立由校行政会、教代会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规划决策体系,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进行策划、调控。

2.建立由各处室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规划执行体系,以实施对规划的监控和评价。

3.建立由党总支、工会、办公室共同参与的学校发展规划监督体系,以保证规划得到监督和管理。

4.  定期对规划制定的各项目标进行跟踪、总结和评价,严格把关,使各项工作逐步达到既定目标,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五部分  附则

本规划经学校第六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从201611日起实施。本规划由校长室负责解释。

                                          

                                       莆田第六中学

                                     2015年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