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莆田六中 >> 教研教改 >> 校本课程 >> 正文
莆田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3-30】 【作者:/来源:】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莆田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市中小学校本教研工作的通知

(莆教综〔2021〕15号) 

各县区(管委会)教育局(事务局),市直各学校(单位):

为提高我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真正解决学校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和福建省《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闽教基[2020]46号)的文件精神,现结合我市校本教研实际情况,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研究,领会校本教研的切实意义。

1.校本教研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学研究的直接目的,以本校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真实具体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专业教研人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学校要了解校本教研“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进一步认识到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的不可替代的方法。

2.校本教研是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是较快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标、新教材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方式。学校要认识到校本教研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3.我市面临学校校本教研被虚化的严峻形势,学校须刻不容缓地着手建立和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打造校本研修团队,深入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课堂教学,形成开放、有效的教研氛围,使校本教研成为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二、突出重点,发挥校本教研的实际功能。

1.追求课堂效益。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基本任务。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其基本内容。评价要遵循人本性原则,体现“为学而教”的理念;遵循有效性原则,要在校本教研中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自评,在区域交流中实现课堂教学的互学,在专家引领中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遵循科学性原则,学校要在研究的基础上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开展教学评价;遵循针对性原则,要基于学校、学段、学科、课型,有针对性地开展评价和研究。校本研究要在尊重教师课堂教学个性风格的前提下,鼓励教师教学创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2.研究共性难题。学校要从本校教育教学现状、教师教学实际以及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出发,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难题作为备课组、教研组乃至学校的专题研究项目,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与教师的发展。尤其是教研组要善于将常规教研与专题、课题研究有机结合,鼓励教师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带着课题进课堂深入研究,针对教师共同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专题攻关研究,再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当然,学校也可以把本校教师已有的成功经验纳入校本教研,进行总结、调研,尝试推广性的实验。

3.寻求外部支持。校本教研不能形成校内闭环,校外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的必要因素。专业研究人员主要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高校理论工作者。理论指导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专业引领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造条件,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观察、诊断,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运用和针对性的课程改革实验。

三、明确职能,确保校本教研资源的有效整合。

1.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培育和激励教师教研的个性特长,督导教师落实校本教研计划,指导教师做好专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

(1)教师要强化教学研究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应在研究的状态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研教合一”,学会在教学实践中观察、积累、反思、总结,逐步形成通过校本研修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争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2)教师要勤于学习教育理论。要强化自主学习,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养成做笔记和写心得的良好习惯,积极参加培训,将改革理念的学习、课程标准、教材的研读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勤于思考,敢于实践,立足于自我理解和内化。

(3)教师要不断自我反思。要养成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习惯。关注自身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撰写教学反思,每次公开课后撰写一篇教学后记,每学年发表一篇论文,切实提升教学经验,促进交流。

(4)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带领一个学科或一个备课组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在组内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帮扶几位教学有困难的教师;个别辅导,修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随堂听课指导,辅导撰写出教学反思;定期给教师们作辅导报告、上示范课,展示研究成果,促进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

2.教研组(备课组)是校本教研的基础组织。学校要把教研组建设成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成长基地,教学资源信息的共享平台和校本教材的研发中心,以及教师业务考核、教学质量检测评价的基本组织。

(1)确定校本教研课题。校本教研要始终立足于解决本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各学科教研组每学年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搜集和发现教师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学科特点,确定至少一个校本教研课题,制定计划,保证时间。组内拟定的课题可大可小、研究时间可长可短,但要做到随时发生,及时研究,及时解决。

(2)建立组内校本教研制度。教研组建设要用目标引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项目培养人,用教研成就人,细化措施,自下而上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每学期要有校本教研专题,每次校本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主题和中心发言人,每次活动要有详细的文本材料。通过每一次主题问题的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全组教师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要做到“教有专长、研有特色”。形式可以多样,如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咨询、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育沙龙、教育叙事等。重在实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在教学实践持续的探索和修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4)组织教师业务学习、交流和检查。重点检查和交流教学反思。

3.教研室是校本教研的过程管理者和服务者。

(1)成立校本教研学术小组。科学编制学校校本教研的中长期规划、短期计划,指导各学科开展校本教材开发。

(2)制定校本教研的考核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实施配套的考勤制度和评价方案,并严格执行。要强化对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工作的过程管理与指导,积极推进“磨课、晒课、评优课、示范课”工作。

(3)负责对全体教师的教学理论培训。教师除了要参与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培训外,学校教研室也要安排对教师的培训。如组织学习新课标、新教法、新的先进教学设备的运用、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内容,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4)适当组织竞赛活动。每学年要组织一次中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和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的评比活动。通过教学比赛,营造校本教研氛围,积累校本课程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发现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树立校本教研工作的先进典型。

(5)尝试跨学科教研活动。可以建立跨学科的教研组织,举行跨学科的教研活动,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和方式方法的迁移融合。

(6)探索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的科学结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研训体系。

(7)确定具体明确的教研要求。如,每周学习1篇课改、教改理论文章;每周听评1-2节课;每个月写1次教学反思;每学期写1篇典型案例或研讨论文等。

4.校长是校本教研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整合资源,建立学校教研网络。校长要整合学校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等力量,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发展的、多层次、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形成以校本教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

(2)走进课堂,参与教研。校长要经常性深入教学现场,参与并带动全体教师投入教研教改。原则上,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10次,且有专门的校本研究课题,分管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少于20次,且有明确的挂点“薄弱学科”,真正发挥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指导作用。

(3)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提供保证。加大对校本教研的经费投入,保证校本教研制度有效实施;在时间、经费、设施、设备和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等方面提供保障,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研环境。

5.教研员也是校本教研的合作者。

(1)深入一线,寻找问题。教研员每学期至少要有20天进校参加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教研员要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发现学校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倾听学校的呼声,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等。要结合听课、调研,与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与校本教研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2)推动市内教学资源共享。在教研员(含兼职教研员)中广泛开展“一人一校”活动,即每位教研员挂钩一所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定向服务;要适当多组织骨干力量去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送教送培,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校际流动,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辖区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和管理。要集结教研人员、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优势力量,加强课程改革专家队伍的建设;强化县区进修学校教研力量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每学期要对所辖区域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工作考核。

四、强化措施,建立校本教研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学校要理顺教师、备课组、教研组、专家学术组、教研室等机构或要素的关系,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筹划本校校本教研工作方案,加强校本教研的领导和管理。

2.经费保障。学校要给予适当倾斜,提供校本研修的专项经费。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支持学校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经费预算。

3.硬件建设。学校应努力加强教学教研的硬件建设,尤其是校园信息网、教研数据库、互联网教研、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以融合校内外教学教研资源,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4.机制保障。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心校要根据学校大小,教师结构等科学划分教研片区,建立教研长效机制;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有关专业研究部门和人员的支持与指导,构建校本教研合作模式;鼓励支持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并搭建展示锻炼的平台,使各层次教师均获得切实有效的帮助与提高;加强校本教研成果考核评价和奖励研究,采取逐级自评考核和动态评价方式,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莆田市教育局     

2021年3月20日   

 

(此件依申请公开)

 莆田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1年3月20 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