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发布时间:2007-05-17】 【作者:/来源:】 【阅读:
次】
【关闭窗口】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和本地的乡土人情,充分发挥本校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优势,创设和开展了以地震测报、灯谜、集邮等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活动,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1996年之后,这些活动逐渐演变、发展为我校的选修课程,供高一、高二学生选修,任课老师也先后编写了《地震测报知识》《灯谜教程》《集邮知识讲义》等22套讲义,这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雏形。2000年之后,我校在高中部试行学分制管理,又先后增设了《乡土风情》《对联欣赏与创作》《播音与编辑》等一系列选修课程,并编印了相关教材,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中试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至2005年底,我校共累计开设选修课程54门,所有毕业的高中学生都至少选修过其中的两门,这在全市乃至在省内也是比较少有的。 2006年,为了切实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等有关精神,我校在国家课程计划的框架内继续进行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和建设,对现有的55门选修课程作适应时代、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删减、调整、整合、充实和提高,以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提升我校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构建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课程结构与教材体系,提升我校的办学品质。 在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我们着力注重以下课程目标的达成: 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从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状况出发,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质。 为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中力图做到: 1、导向性与协调性。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与国家课程保持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地域性和个性化。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和学校文化,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教材编写与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特长,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在课程内容组织和教材编写中,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注意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建设以及教材的编写毕竟是一项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和探究的工作,由于我们个人水平、经验有限,本系列教材必定存在着许多疏漏,恳请使用者和各界同仁批评、指正。 莆田第六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工作小组 2006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