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莆田六中 >> 党团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材料
【发布时间:2017-03-15】 【作者:/来源:】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材料

一、全会的基本情况

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二、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会议精神要点解读

关键词1--全面从严治党

全会提出: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表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分别就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专题研究。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既是经验总结又是全面部署,这标志着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总体框架逐步完善。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戴焰军说,六中全会制定“准则”和修订“条例”,标志着党从顶层设计上更好地编织监督权力的制度笼子,把从严治党落到实处。

关键词2--领导核心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本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专家解读: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公报中的这一重要表述意义重大而深远,有助于确立中央权威,有利于全党更加团结统一,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之所以一直受到群众的拥护支持,并且在革命斗争中取得胜利,源于我们党拥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3--党内政治生活

全会提出: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专家解读:辛鸣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在1980年就出台《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30多年以来,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巨大变化。新制定的准则突出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等内容,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系统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出现的庸俗化、随意化、搞“小圈子”等问题,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根基。

关键词4--党内监督

全会提出: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专家解读:在公报中,“监督”出现40余次。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此次全会通过党内监督条例,给党内监督再添利剑,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加强对同级党委监督,调动民众反腐积极性,致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党员占绝大多数,党内监督至关重要。以重新修订党内监督条例为龙头,加上之前公布的问责条例、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法规,使党内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5--纪律严明

全会提出: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专家解读:戴焰军认为,打铁需要自身硬,党治理好国家,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正如公报所说,党内没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组织和特殊党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尤其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防止和纠正执行党的纪律宽松软的问题,保持对纪律的尊重和敬畏,这是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准确切口。

关键词6--党内民主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专家解读:辛鸣表示,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民主不够,在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上,个人意志凌驾于组织之上。党要长期执政,必须保障每个党员的民主权利,拓宽党员表达意见渠道,不断激发党内“正能量”。

关键词7--反对腐败

全会提出:要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藏身之地。

专家解读:十八大以来,中央正风肃纪力度始终不减。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9月,全国有101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谢春涛表示,十八大以来,反腐成效明显,赢得海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现在尤其要保持足够“定力”,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让反腐利剑时刻高悬,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公报提出的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表明反腐斗争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关键词8--高级干部

全会提出: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专家解读:谢春涛表示,从严治党,重在以上率下,把高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作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点和关键,让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树立起规矩意识,时刻保持警惕,紧绷纪律红线,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属亲友身边人。

关键词9--权力监督

全会提出: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

专家解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随意滥用,就容易产生特权和腐败。因此,必须将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

关键词10--群众路线

全会提出:全党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专家解读:戴焰军表示,依靠和服务人民是党的根本准则,要体现在党的具体工作中。公报中特别提到,“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名义上为人民,实际劳民伤财,是权力的滥用,损害了群众利益。对此治理是对反“四风”的进一步延伸,从具体问题抓起,不断把群众路线做到实处。

关键词11--民主集中制

全会提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专家解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从一些党内落马官员来看,不少贪腐“老虎”都存在执行民主集中制不严格、不彻底的共性问题。民主意识不强,一支笔、一言堂、“个人说了算”,出现权力滥用、贪腐滋生。六中全会提出,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这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铁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

关键词12--选人用人

全会提出: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保证;必须自觉防范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种种偏向。

专家解读:“营造良好、健康的党内政治生态,核心是选人用人。”汪玉凯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既要坚决禁止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行为,也要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要规范和纯洁党内同志交往,为干部推进改革、探索创新营造良好的容错纠错氛围环境、制度保障。  

三、六中全会对中国共产党能力提升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六中全会公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举措,都根植于十八大以来的治党经验,特别是正风正纪取得的成绩。将这些经验和成绩固化,并且回归实践,注定会有效推进党执政能力的大幅提升。

第一,治党将进一步强化制度路径。这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重要的建章立制工作。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修订或新出台了50多部党内法规,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这已经反映出治党靠制度的理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体现。这次在全会上推出两个文件,就是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坚持依法依规治党的思想理念。

第二,“从严”将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治党成绩。包括上任伊始提出“打铁还须自身硬”,开局就为政治局立下“八条新规”,都属于“刀口向内”的做法,这让百姓耳目一新,因此赢得党内外广泛支持,凝聚了难得的攻坚克难的力量。如此作为,显然同过去长期存在的“层层提要求,难见落实者”有巨大差异。公报显然是把这种经验做法进行了固化,比如“看齐意识”得到体现,看齐是最好的“提要求”,敢于让全体党员向中央,向总书记看齐,意味着勇气和担当,属于最鲜明的“自上而下”。

第三,能力提升将以系统工程的建设方式加强。全面理解把握公报精神,就会清楚认识到其着眼点和落脚点都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尤其突出的是把这种能力提升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公报内容涵盖了建章立制,领导率先垂范,同时强调政治生态的建设,以正风正气来优化政治生态,为从严治党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支持,这也是十八大以来经验所致。

公报在思想政治建设方面,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方面有何安排?

严格意义上讲,六中全会确立的从严治党的核心议题,已经包含着理想信念的强化和重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与西方政党不同,根本在于拥有西方政党所没有的政治信仰信念。这既是党的本质特征,也是传统优势。尤其是刚刚过去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两大活动都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此次召开以党建为核心的会议,注定会把精神大厦建构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最赢得党心民心的作为是正风正纪,或者说反腐败。怎样才能真正取得最终胜利,这需要按照“上树信仰、中立价值坐标、下划红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系统设计推进,因此也有必要得到制度与信仰信念的双重支持。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无法彻底根除腐败,不是没有大力度反腐,而是无力解决官场或官员队伍的“形而上”,也就是没有真正建构好精神世界和价值系统。新中国成立之初,之所以有效遏制了领导干部贪腐,不可否认的是有一种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起支撑作用。要切除积弊,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缺一不可。因为二者功能互补,前者解决“不敢腐、不能腐”,后者解决“不想腐”。